5/06/2006
結夏。解夏
今天,我想講一個故事。從結夏到解夏。
結夏,源自於佛陀時期。在遠古的印度,四、五月為雨季,雨季,在印度代表生命誕生的季節,因此,沿路托缽的苦行僧,為避免沿路托缽踩到新生的蟲卵鳥獸,在陰曆四月十五日始停止托缽,是為結夏。雨季歷時三個月,直到陰曆七月十五日,才開始繼續托缽苦行的路程,雨季的結束,則為解夏。在這三個月停止托缽的期間,僧人們會共聚一堂,此為寺廟的由來。
佛說:最痛苦、最難忍受的修行,也就是「結夏」的過程。
結夏。解夏。
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得不面對的結夏,然後開始等待,等待甚麼呢?等待雨停,等待恐懼,等待遺憾,這等待佛陀告訴我們這是種修行,是一種學會接受的歷程,是一種學會放下的歷程,就如同千年前,僧人們放下了托缽,齊聚等待雨停。
只是,這真是痛苦而緩慢的修行啊。
等學會了面對恐懼,等學會了了無遺憾,等雨停了,於是解夏了。
傷悲會在歡樂的時刻出現,但是希望卻也總在最失意時乍現曙光。生命或將倏忽間變得陌生,而我們要如何平靜地信仰生命的美麗,面對困境?
(「解夏」典故源自佛經,白話文之意:「以往都將消失,一切從頭再開始」)
5/04/2006
The Unbearable Likeness of Being
訂閱:
文章 (Atom)